1.病毒简介
痘苗病毒(vaccinia virus),在分类学上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,是动物病毒中一种体积大、结构复杂的DNA病毒,体积约为360x270x250nm,外形为砖形或卵圆形,主要由DNA和蛋白外壳、脂类组成。该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复制繁殖。痘苗病毒的宿主范围较广,其中对人与小鼠的感染率相对较高。痘苗病毒在小鼠中一般引起轻微或隐性反应,并在不同品系小鼠中存在着易感性差异。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,经皮肤伤口侵入小鼠机体。痘苗病毒接种后,在正常人群只引起轻微或隐性反应。
鼠痘病毒(ectromelia virus)又名小鼠脱脚病病毒,在分类学上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,是动物病毒中一种体积大、结构复杂的DNA病毒,病毒颗粒大小为230x170nm,外形为砖形或卵圆形,病毒粒子由一个核心、两个侧体和两层脂质外膜组成。该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复制繁殖。本病的自然宿主为小鼠,不同品系小鼠的易感性差异很大。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鼠和隐性带毒鼠,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,经皮肤伤口侵入小鼠机体,最终导致易感小鼠死亡或脱脚。鼠痘病毒对人基本无感染性。
2.病毒对人的危害
痘苗病毒来源于人天花病毒,是经过长期和复杂的传代选育所获得的一种人工变异减毒株,曾经成功地用于人类天花的预防。人类痘苗病毒接种后,除在免疫缺陷患者中能引起全身性发痘外,在正常人群只引起轻微或隐性反应而不会导致天花发病。鼠痘病毒对人基本无传播能力和感染性。
在操作中应使用常规的护具(如手套等)避免与皮肤伤口接触,实验完成做好个人卫生,对实验中使用的一次性器具进行高压灭菌后再抛弃,对重复使用的器械高温灭菌后及时清洗,对于小鼠垫料和饲养器具使用洗洁剂或洗液浸泡,即可有效防止病毒的不当传播。
3.病毒生物安全
2004年11月12日公布施行的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第二章“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”第七条规定,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、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,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:
第一类病原微生物,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,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。
第二类病原微生物,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,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、动物与人、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。
第三类病原微生物,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,但一般情况下对人、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,传播风险有限,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,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。
第四类病原微生物,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。
其中第一类、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。
根据卫生部制定实施的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》,本实验室使用的痘苗病毒为三类,不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,BSL-2/ABSL-2级实验设施可满足其实验要求。鼠痘病毒未发现可在人间传染。
4.实验室生物安全
本实验室于2016年12月完成备案,具备二级生物安全资质。实验室依据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,严格按照国家对于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。实验室配备了包括BSL-2级生物安全柜、超净工作台、超声破碎机、CO2培养箱、液氮罐、荧光显微镜、倒置相差显微镜在内的细胞学和免疫学实验设备,以及完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,并依托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公共设施平台,本实验室可独立进行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所有分子生物学实验、体外细胞生物学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,并确保符合国家对生物安全、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要求。